-
2025年4月10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北京监管局发布了《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做好股权信托财产登记工作的通知(试行)》(简称“股权信托通知”),允许企业将公司股权直接过户至信托公司名下,并在工商登记簿明确标注“某信托公司代表某信托产品”。以上通知标志着北京在不动产与股权信托财产登记方面迈出重要一步,提升了信托财产登记的规范性。此举不仅有助于增强信托财产的法律确定性和安全性,切实保护相关当事人的权益,也为信托机构依法合规开展业务提供了制度保障,利好信托行业的规范发展与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
-
当“西湖龙井”遭遇异地仿冒、当“金华火腿”陷入通用名称争议,地理标志维权困境不仅牵动着区域经济的命脉,更考验着司法裁判的智慧。在《商标法》与《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并行交织的规制体系下,实务工作者常陷入法律适用竞合、侵权边界模糊的裁判迷雾。本文立足多件典型司法判例,通过实证分析,聚焦审判机关在一系列地理标志侵权案件中形成的裁判要旨,提炼地理标志侵权认定的三元构建判定标准—— 误导公众—商品关联—标志近似,为处理地理标志与普通商标冲突、破解产地误认认定困局提供具象化操作指引。通过解构司法实践中对《商标法》第16条的扩张解释趋势,文章旨在为法律从业者构建兼具国际合规性与本土适应性的裁判思维框架。
-
近年来,随着人才流动加剧及企业对商业秘密保护需求的提升,竞业限制条款在劳动关系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实践中,围绕竞业限制协议的订立、履行与争议处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矛盾不断增多,相关诉讼案件也呈上升趋势,成为劳动争议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结合笔者团队在2021年至2023年代理的多起涉及竞业限制纠纷的诉讼及专项法律服务项目,以及司法实践,系统梳理了高频出现的争议焦点与代表性问题,以供读者参考借鉴。
-
近期,笔者在代理一起涉案金额数百亿的灵活用工平台涉嫌虚开案件,结合代理该案件遇到的实务问题与思考,对灵活用工涉嫌虚开案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官方公众号发布的数据,2023年,全国法院以撤销、变更、责令履行、责令赔偿、确认违法、确认无效等形式判决行政机关败诉的共5.2万件,占判决结案的34.5%;而2024年,这两个数据分别为36833件和23.7%。为了提升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与应诉能力,我们从案例出发,梳理了可能导致行政机关败诉的六类十七种原因。这些案例涵盖了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协议履行等多种情形,希望能够借此帮助行政机关规范高效执法。
-
如今,Wi-Fi的应用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成为相当一部分群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大范围使用Wi-Fi也将为个人信息的泄露带来风险。2025年1月1日,我国《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进一步规范了在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下位配套规范。2024年,西班牙数据保护局(Agencia Española de Protección de Datos, AEPD)对数据控制者发布了《Wi-Fi跟踪技术数据控制者指南》(简称《指南》)。系列文章将从Wi-Fi跟踪技术出发,结合Wi-Fi跟踪技术的法律属性,对Wi-Fi跟踪技术(简称“该技术”)处理的行政、刑事、民事法律规范中对于个人信息使用影响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及讨论。针对当前该技术行政法规范的不统一性、民事同意原则制定的欠缺、可能带来的刑事处罚等问题,提出行政、民事、刑事法律保护完善的建议,并且根据境外相关法律法规及指南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议在应用Wi-Fi追踪技术的情况下如何通过严格落实个人信息数据保护影响评估、个人信息匿名化和去标识化处理以及技术手段更好地推动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
-
在我国,子女结婚时,父母为子女出资购房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不仅是家庭财产代际传承的方式,也是对子女婚姻幸福美满的祝福和物质支持。然而,当子女离婚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父母出资购房的归属问题往往成为双方争议的焦点。2021年《民法典》施行后,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司法解释对父母出资性质认定规则做出重大调整:从侧重“出资时间与产权登记”的形式推定,转向以“意思表示+证据留存”为核心的实质审查,这一转变直接关涉数千万家庭核心资产的归属认定。
-
按照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相关规定,申请注册商标时,申请人应当按照基于尼斯分类制定的《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下称“区分表”)公布的商品和服务,填报其所申请注册商标的类别和名称。在实务中,争议点较大的就是第35类中的“为他人推销”这一服务项的认定。
-
近期,笔者代理一起涉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刑事案件,该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在其业务开展中,为了申请“规上企业”和获得更高额度的银行贷款,通过向下游一家客户虚开发票的方式虚增业绩,对于虚开的发票均申报缴纳了增值税。对于本案中,在下游进行抵扣的情形下,犯罪嫌疑人虚开并缴纳税款的行为,是否造成国家增值税税款被骗损失,基于增值税原理和相关法规政策,笔者认为:增值税是以应税商品或服务等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从增值税抵扣纳税原理来看,上游销项税和下游进项税、上游纳税义务产生和下游抵扣权利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在确认国家税款损失时,应以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上下游链条整体来衡量国家税款的损失,而不是单纯依据形式上下游是否进行了抵扣行为。
-
《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提起诉讼。”关于利害关系如何具体审查,有多种观点。本文选择基于最高法在(2020)最高法行再36号盛某某等诉陕西省靖边县人民政府案中提出的阶梯型三要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