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律师事务所打造成生态型组织——杨林兵在道可特与达晓合并仪式上的主题演讲
来源: 道可特律所 时间: 2022-01-24 21:13:56 作者: 杨林兵
感谢光超主任的邀请,恭喜昨天的达晓,祝贺今天的道可特。
第一,自从业16年以来,从趋势来讲,现在我们律师行业整个大的格局是大所当道,小所林立,中型所生命浅。我们道可特这种天然大所一个一个涌现,中国现在前十名的律师事务所加起来有五百人,占中国所有执业律师业务创收肯定不只1/10,这是大所当道。小所林立,全中国在10人以上的律师事务所占63%,30人以下的律师事务所占93%,这是一种存在,这种存在将来会有什么样的变化,现在我们觉得这个很难预测。中型所生命浅,比如小于100号人的事务所总有想向上做的冲动,但是很难做上去,一不小心就变成小所了,大所做不上去,小所又很容易分裂。
我在想能不能有这样的模式,中型律师事务所如果独立成一个生态,一直做下去。将来在三足鼎立的状态之下,有一定的稳定性,小所不一定要做大,中型所也不一定要做大,大所也不一定越大越好。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可能规模化是问题解决的良药,规模化之后看起来可能也是问题的根源之所在。
第二,律师职业性质的困惑。我们坚持商业性、职业性,还是社会公益性,我觉得律师还是要回归到职业本身,职业性最核心的问题还是专业性。将来律师能不能像医生一样,通过一个一个的案件,把自己的客户群体拢到自己身边。律师应该是广义上的司法体系的一员,律师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中国律师的公益性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将来律师能不能通过我们良好的专业性,展现我们的职业性,带给我们商业回报,同时兼顾社会性和公益性,这样可能更好一些。
第三,律师事务所到底是做平台,还是做生态。我们光超主任做道可特做了十几年,兢兢业业一点一滴。这样看起来道可特就是个生态,不只是一个平台,生态和平台有什么区别?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平台是做出来的,它享有这个平台的所有权,后面加盟这个平台的人,可能是平台的使用者和阶段的建设者。生态是什么?我们只是生态里面的其中一点,但不是所有者,不对这个平台进行操作,我们每个人慢慢都会成为这个生态的一部分,努力建设这个生态,拥有这个生态。生态最重要的问题是文化,我们考虑的那些东西都要把它们文化化、文字化、制度化。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努力做好各个小角色。在整个中国的社会结构中,每一个角色都很重要。在做案件的过程中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情就是让我们的客户体验到良好的服务;第二件事情是让他们变得更好。
要想打造生态型的组织,首先要想明白打造这种生态要做什么,就要三个“为”,第一为有良好的职业体验,第二为阶段性的成果,第三为共同的未来,我们特别注意服务体验。
怎么打造这个生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首先要成为非常好的人;第二怎么去做业务;第三怎么为退休做准备。
我们自己总结了“五个管理”:
▧ 第一,管理好健康。
▧ 第二,管理好情绪。
▧ 第三,管理好品格。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律师需要什么样的品格,第二个是人需要什么品格。
▧ 第四,管理好自己不要瞎折腾。
▧ 第五,管理好理想。
然后是怎么去操作,我们申同人首先敬业、专业、高效、主动、规范和忠诚,十几个字就概括了律师的职业生涯。
到60岁的律师,淡出了这个江湖以后就很难办。那怎么办?我们要找好五样东西:第一健康,第二不给社会带来负担,第三爱好,第四要多交朋友,第五品格。
再次祝福道可特人,希望道可特越做越强,为中国律师事务所树立一个标杆,祝福你们,谢谢!
可能感兴趣
专业团队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专业解读
更多-
研究丨稳定币系列(四):算法稳定币已死?LUNA的死亡螺旋全复盘2025-09-04UST/LUNA 的崩盘不是“黑天鹅”,而是“灰犀牛”——在高收益诱导、单点机制维稳和外部流动性收缩三者同频共振下的必然结果。2022年5月上旬,算法稳定币UST失去与1美元的锚定,配套吸震代币LUNA为吸收赎回被快速增发,价格近乎清零;根据当时多家公开加密市场数据聚合平台的统计,UST在崩盘前的峰值流通市值约在180亿美元左右。该事件直接推动多个司法辖区的监管机构在政策讨论与立法草案中,将“算法稳定币”与“法币储备稳定币”区别对待,并将其列为典型风险案例。 -
研究丨新《反法》第七条第二款的再思考 ——关键词隐性使用的侵权分析2025-09-02合法合规地获取在互联网上开启宝藏的“钥匙”,才能真正踏实地通过互联网牟利。想要合理地进行关键词隐性使用,核心是围绕用户需求的创作,再将关键词自然嵌入;可以从用户场景为起点进行切入,避免直接使用关键词,可以通过功能描述等来代替关键词,控制语义密度避免过度堆砌“隐性关键词”。必要时可以反向验证,不能心存侥幸而走“捷径”。 -
研究丨工抵房避雷:建设工程行业以房抵债常见风险及操作建议2025-09-01近十年来,随着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压力与日俱增,以房抵债变成了房地产企业常用的清债手段。在两手空空和拿房抵债之间债权人(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等)不得不接受以房抵债。然而,看似双赢的背后,潜藏着诸多法律风险,稍有不慎,极易陷入“钱房两空”的困境。本文对工抵房的核心法律风险进行剖析并提供可行防范建议,供相关从业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