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律师事务所打造成生态型组织——杨林兵在道可特与达晓合并仪式上的主题演讲
来源: 道可特律所 时间: 2022-01-24 21:13:56 作者: 杨林兵
感谢光超主任的邀请,恭喜昨天的达晓,祝贺今天的道可特。
第一,自从业16年以来,从趋势来讲,现在我们律师行业整个大的格局是大所当道,小所林立,中型所生命浅。我们道可特这种天然大所一个一个涌现,中国现在前十名的律师事务所加起来有五百人,占中国所有执业律师业务创收肯定不只1/10,这是大所当道。小所林立,全中国在10人以上的律师事务所占63%,30人以下的律师事务所占93%,这是一种存在,这种存在将来会有什么样的变化,现在我们觉得这个很难预测。中型所生命浅,比如小于100号人的事务所总有想向上做的冲动,但是很难做上去,一不小心就变成小所了,大所做不上去,小所又很容易分裂。
我在想能不能有这样的模式,中型律师事务所如果独立成一个生态,一直做下去。将来在三足鼎立的状态之下,有一定的稳定性,小所不一定要做大,中型所也不一定要做大,大所也不一定越大越好。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可能规模化是问题解决的良药,规模化之后看起来可能也是问题的根源之所在。
第二,律师职业性质的困惑。我们坚持商业性、职业性,还是社会公益性,我觉得律师还是要回归到职业本身,职业性最核心的问题还是专业性。将来律师能不能像医生一样,通过一个一个的案件,把自己的客户群体拢到自己身边。律师应该是广义上的司法体系的一员,律师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中国律师的公益性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将来律师能不能通过我们良好的专业性,展现我们的职业性,带给我们商业回报,同时兼顾社会性和公益性,这样可能更好一些。
第三,律师事务所到底是做平台,还是做生态。我们光超主任做道可特做了十几年,兢兢业业一点一滴。这样看起来道可特就是个生态,不只是一个平台,生态和平台有什么区别?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平台是做出来的,它享有这个平台的所有权,后面加盟这个平台的人,可能是平台的使用者和阶段的建设者。生态是什么?我们只是生态里面的其中一点,但不是所有者,不对这个平台进行操作,我们每个人慢慢都会成为这个生态的一部分,努力建设这个生态,拥有这个生态。生态最重要的问题是文化,我们考虑的那些东西都要把它们文化化、文字化、制度化。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努力做好各个小角色。在整个中国的社会结构中,每一个角色都很重要。在做案件的过程中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情就是让我们的客户体验到良好的服务;第二件事情是让他们变得更好。
要想打造生态型的组织,首先要想明白打造这种生态要做什么,就要三个“为”,第一为有良好的职业体验,第二为阶段性的成果,第三为共同的未来,我们特别注意服务体验。
怎么打造这个生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首先要成为非常好的人;第二怎么去做业务;第三怎么为退休做准备。
我们自己总结了“五个管理”:
▧ 第一,管理好健康。
▧ 第二,管理好情绪。
▧ 第三,管理好品格。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律师需要什么样的品格,第二个是人需要什么品格。
▧ 第四,管理好自己不要瞎折腾。
▧ 第五,管理好理想。
然后是怎么去操作,我们申同人首先敬业、专业、高效、主动、规范和忠诚,十几个字就概括了律师的职业生涯。
到60岁的律师,淡出了这个江湖以后就很难办。那怎么办?我们要找好五样东西:第一健康,第二不给社会带来负担,第三爱好,第四要多交朋友,第五品格。
再次祝福道可特人,希望道可特越做越强,为中国律师事务所树立一个标杆,祝福你们,谢谢!
可能感兴趣
专业团队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专业解读
更多-
研究丨物权变动视角下征收过渡期内原权利人的权能分离与保护路径2025-07-04在征收决定生效至补偿安置完成前,原不动产权人(被征收人)并未完全丧失物权权能,其仍可基于“占有权能分离”的原则及公平保护的法理,向无权占有人主张排除妨害、返还原物及占有使用费等。但应注意的是,也存在例外情形,若原权利人为土地储备机构等特殊主体,或政府已实质接管征收标的,则原权利人(被征收人)的民事诉权应受限制。 -
研究|深度解读中国非公募基金会的监管、税务与未来发展机遇2025-07-02近日,道可特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王天若与高级合伙人张婷律师应牛津大学出版社《信托与受托人》期刊约稿,在2025年6月出版的期刊中发表了最新署名文章,第一作者王天若及第二作者张婷就中国非公募基金会的监管、税务与未来发展机遇提供了专业的分析与解读。本文亦是首次由中国内地作者在该期刊上发表的同类主题的学术论文。 -
研究丨以法律视角看待科技成果作价出资的“实质性交付”2025-06-27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学技术进步,国家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通过转让、许可或者作价出资等多种方式将科技成果转移给企业,以促进科技进步。科技成果作价出资是转化科技成果的关键方式,它能结合科技资源、研发优势和市场优势,形成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企业经济实体,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成果转化效率。科技成果主要包括专利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技术秘密等非货币类型,它们在满足:①可以用货币估价;②可以依法转让;③不属于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的情况下,即可用于出资。但是,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形式上的登记证书的转移,如何有效交付并能在公司运营中发挥作用,才是科技成果转化关注的重点。本文将从法律视角出发,审视科技成果作价出资的“实质性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