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观点 | 郑木子:不良资产投资与险资匹配度更高
来源: 道可特律所 时间: 2019-09-10 15:18:10 作者:
导读:2019年8月31日,由绿法(国际)联盟、北京市道可特律师事务所、新浪财经联合举办的“金融开放新格局下保险及保险资管行业创新与法律健康发展高峰论坛暨2018年中国保险行业法律健康蓝皮书(指数&专题)发布会”在京成功举行。来自金融机构、保险及保险资管行业各类机构和企业代表出席论坛,共议对外开放新格局下的保险资管行业的良性发展之路。黑龙江国投穗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木子女士出席会议并发表独家观点。
以下为发言实录:
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来参加这个活动。我在今天的来宾里是比较特殊的,我们是一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国投穗甬中的国投是指国开投,穗是广州基金,甬是杉杉股份,我们是一个混改型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地方AMC已经备案了53家,2018年3月份开始就没有新备案的地方AMC了。
地方AMC与保险资金的合作以基金形式比较少。从资金来源来说,保险资金相对还是比较贵的,对地方AMC没有更多的吸引力。地方AMC一般都可以取得数量不等的银行信用贷款,如果是国资背景的地方AMC取得银行授信会更容易一点,尤其是信用评级高的,还可以用发债的方式,成本也就4-5%。
我们公司专注做不良资产,我们一直认为不良资产投资周期其实是跟保险资金久期匹配度相对是比较高的。因为不良资产,尤其是不良资产包的投资、处置周期相对长一点,一般3-5年,有的要到7年。所以很多外资基金会是7年。我们之前接触的一些保险公司,会给到6+1,或者6+1+1。
除周期因素外,一般来讲不良资产会随着处置不断产生现金流,比如说买一个资产包也好,或者说单项资产(比如房地产为底层资产)的也好,都会有现金流。这个现金流能够满足险资对于当期回报的一个要求,不像PE可能需要五年以后能退出,这个是跟险资合作比较契合的一部分。
近期,我们跟险资新的一轮接触中获知,很多险资确实投了一些头部机构。那当前怎么能够使不良资产行业跟险资,其实是我认为匹配度很高的两个行业相融合,现在是很大的挑战,也是大家会经常在实操中讨论的问题。
比如,目前险资投资不良资产基金,也只能做权益类,且做配资比较少,平层较多。现在基金业协会,其他类产品不给备案了,基本都是以权益类去备案。那险资以权益类投资形式投不良资产基金,除了真正的股权投资外,要做一些明股实债在一个有限责任公司?还是投一个有限合伙的SPV的LP份额也算股权投资?这是对何为股权投资的理解层面。为什么会有投有限合伙形式的SPV的需求?因为有限合伙LP有优先级,可以实现当期收益,进而来满足险资当期收益的要求。但也有业内人士说,基金再往下投到SPV,银行已经不允许资金划转了,这条路可能堵死了。
再比如,假如一部分资金可以继续投到一个有限合伙的SPV里,优先劣后比例能不能突破权益类基金要求的55配资比例,变为73?这个是不是突破了监管?。不良资产行业的私募基金很想募集到险资,但什么样的合作模式能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和监管要求,这个可能是我们的困惑,希望在今天后面咱们讨论里面,咱们可以进行深入探讨。
温馨提示
道可特法视界将陆续发布“金融开放新格局下保险及保险资管行业创新与法律健康发展高峰论坛暨2018年中国保险行业法律健康蓝皮书(指数&专题)发布会”中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和独家专访,敬请关注。
可能感兴趣
专业团队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专业解读
更多-
研究|深度解读中国非公募基金会的监管、税务与未来发展机遇2025-07-02近日,道可特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王天若与高级合伙人张婷律师应牛津大学出版社《信托与受托人》期刊约稿,在2025年6月出版的期刊中发表了最新署名文章,第一作者王天若及第二作者张婷就中国非公募基金会的监管、税务与未来发展机遇提供了专业的分析与解读。本文亦是首次由中国内地作者在该期刊上发表的同类主题的学术论文。 -
研究丨以法律视角看待科技成果作价出资的“实质性交付”2025-06-27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学技术进步,国家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通过转让、许可或者作价出资等多种方式将科技成果转移给企业,以促进科技进步。科技成果作价出资是转化科技成果的关键方式,它能结合科技资源、研发优势和市场优势,形成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企业经济实体,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成果转化效率。科技成果主要包括专利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技术秘密等非货币类型,它们在满足:①可以用货币估价;②可以依法转让;③不属于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的情况下,即可用于出资。但是,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形式上的登记证书的转移,如何有效交付并能在公司运营中发挥作用,才是科技成果转化关注的重点。本文将从法律视角出发,审视科技成果作价出资的“实质性交付”。 -
研究丨解读《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2025-06-26日前,国务院总理签署第810号国务院令,以行政法规形式公布《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6月23日起施行。根据《规定》第一条,法规旨在规范互联网平台企业向税务机关报送平台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涉税信息,提升税收服务与管理效能,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营造公平统一的税收环境,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对比2024年12月发布的《征求意见稿》,《规定》多处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