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相融的我们一定会不同寻常!——林蔚在道可特与达晓合并仪式上的致辞
来源: 道可特律所 时间: 2022-01-18 23:05:46 作者: 林蔚
尊敬的领导、嘉宾、光超师兄、各位道可特和达晓的同仁们:
上午好。
我记得十五年前的2007年530印花税事件,郭雳院长正在教室里给我们上证券法的课,达晓有五位合伙人都是当年您的学生,彼时同学们都亲切地叫您郭雳哥哥,课间您和我们一起观赏那绿油油的股市。
中国律师行业发展时间并不长,在过去40多年的时间里有三次大的浪潮。
第一次是1992年南巡讲话,造就了金杜、君合第一批内资所老大哥;
第二次是2000年前后,中国加入了WTO,成就了方达、汉坤这样的红圈所,道可特是第二波浪潮中间开始创办的律师事务所;
第三波的浪潮出现在2012年之后,因中国新经济的崛起而涌现出以小米公司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中国智造的经济体。达晓是在这波浪潮中创办起来的,并且我们有幸在“中国速度”的发展浪潮下得以快速成长。过去七、八年间,我们以知识产权、行政合规、竞争与反垄断业务为核心,响应时代的风口,获得了竞争优势,也得到了各大法律评级机构和法律媒体的认可。
我们坚持社会责任。达晓律师事务所脱胎于北京大学,达晓的英文名Dare & Sure是我们的所训,出自胡适校长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2016年,我们为157名中小游戏开发者提供了法律援助;2017年,我们为中国30多家中小软件开发公司也提供了法律援助,对苹果公司提起反垄断举报,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我们反映的问题正在全球对数字经济反垄断浪潮中一步一步得到印证。我们还积极参与到各类修法和立法的建议中;在疫情期间,我们的公益行动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表彰。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法律人,是一个北大人,是一家律师事务所应有的情怀、担当、社会责任。
在过去两年中,中国的律师行业正在发生第四波改革浪潮,国际贸易形势的格局、中国经济格局甚至监管环境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我们必须求新求变。
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来看律师行业,这个知识分子最多的行业,反而是最落后、最不现代化的一个行业。现在这个阶段,仅谈专业或规模已经不足够,在开场的视频中,我提到了一个“六边形战士”的概念,今天我还要重申这个概念。
我们认为一家真正像道可特所说的高品质有力量的律师事务所至少要具备六个维度:
第一是专业;
第二是规模;
第三是品牌力;
第四是科技应用;
第五是人文精神;
第六最重要,是能够迎接风雨的坚韧度。
我与光超师兄交往已久,双方关于合并的交流很晚才开始,但对谈细致、深入而且进展极快,原因就是我们的核心团队有相同的精神内核,这里要再一次感谢北京大学。
八岁的达晓,是一个初露锋芒的少年,道可特是一个刚成年的“小哥哥”,外面的世界永远那么精彩而又荒凉,我们希望拉着“小哥哥”的手同道同行。我们不说告别过往,过去的光阴会与我们同往,我们不说来日方长,相似相融的我们一定会不同寻常。
谢谢各位。
可能感兴趣
专业团队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专业解读
更多-
研究丨物权变动视角下征收过渡期内原权利人的权能分离与保护路径2025-07-04在征收决定生效至补偿安置完成前,原不动产权人(被征收人)并未完全丧失物权权能,其仍可基于“占有权能分离”的原则及公平保护的法理,向无权占有人主张排除妨害、返还原物及占有使用费等。但应注意的是,也存在例外情形,若原权利人为土地储备机构等特殊主体,或政府已实质接管征收标的,则原权利人(被征收人)的民事诉权应受限制。 -
研究|深度解读中国非公募基金会的监管、税务与未来发展机遇2025-07-02近日,道可特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王天若与高级合伙人张婷律师应牛津大学出版社《信托与受托人》期刊约稿,在2025年6月出版的期刊中发表了最新署名文章,第一作者王天若及第二作者张婷就中国非公募基金会的监管、税务与未来发展机遇提供了专业的分析与解读。本文亦是首次由中国内地作者在该期刊上发表的同类主题的学术论文。 -
研究丨以法律视角看待科技成果作价出资的“实质性交付”2025-06-27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学技术进步,国家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通过转让、许可或者作价出资等多种方式将科技成果转移给企业,以促进科技进步。科技成果作价出资是转化科技成果的关键方式,它能结合科技资源、研发优势和市场优势,形成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企业经济实体,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成果转化效率。科技成果主要包括专利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技术秘密等非货币类型,它们在满足:①可以用货币估价;②可以依法转让;③不属于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的情况下,即可用于出资。但是,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形式上的登记证书的转移,如何有效交付并能在公司运营中发挥作用,才是科技成果转化关注的重点。本文将从法律视角出发,审视科技成果作价出资的“实质性交付”。